歡迎您的意見或建議,請聯系
郵編:245000
電話:0559-2533333
郵箱:ahhsss@126.com
地址: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濱江西路27號
來源: 黃山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點擊進入... 時間: 2021-01-05 瀏覽次數:1240
“馮村好陽基,鄣源好水口”今天我們來到了新安源頭千年古村樟源里,這是位于鶴城鄉樟田的一個行政村,一個崇德篤學的徽州山居村落。行車約二小時就到達了樟源里,車子停在河邊的停車場后,我們順著兩山夾一塢的水泥路行約十分鐘左右就看見了一座古老拱形石門,上刻“石門勝集”四字,這便是鄣源水口。
在徽州,水口是一個村落的門戶,“鄣源水口好,兩山夾一塢”。水口林下有一道堅實的石墻橫亙,易守難攻。溪流從上游奔瀉而來,在水口下石縫間滲流而出,于是就有了“鄣源水口緊,聚財不外流”之說。村頭刻有《樟源進士題名碑》、《方氏家規》。細讀名碑,方知在北宋熙寧辛亥年(公元1071年)方遊從祁門赤橋遷于此地,樟源先后誕育了16位進士(包括3位翰林)。現留存的歷史文化遺存有:石門、水口城墻、明代方氏宗祠、古屋曬臺、翰林井、紅軍標語、甘嶺古道等。鄣源村的傳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至今九百三十七年來,男性均姓方,沒有一戶雜姓,這在中國傳統古村落中,是實為罕見的。名碑旁邊是一片古樹,有標識著“安徽省一級古樹銀杏”字樣,有兩棵標記著1000年的銀杏樹與一棵500年的香榧樹,千年銀杏樹,須三四人才能合抱,樹群前的古寨墻旁有一口青石板砌就而成的古井,當地村民介紹,此井水清涼,每逢河水上漲,人們都到古井挑水飲用。
鄣源村東水西流,一條青石板小道步入古村,溪水飛珠濺玉穿村而過,溪流碧綠深邃、光滑如鏡,灑滿陽光的樹木倒映著起伏的綠波清晰幽雅,黑瓦馬頭墻的徽派古宅,安然聳立,仿佛默默訴說著這個古村千百年來的悠長傳奇。兩岸屋舍井然,錯落有致,村頭比較顯眼的建筑是方氏宗祠。宗祠坐北朝南,門口左右兩邊對稱擺著的四對旗桿礅,外墻用雙層青磚砌就,墻裙嵌以青石座基。據說當初方氏族人興建宗祠選定的祠堂基右后側建有一座老房,若高大的宗祠建好,勢必遮擋其陽光,影響其風水。族中尊長協商后決定讓利于民宅,左側砌成高聳的雙馬頭墻頭,右側墻頭卻彎作低矮的圓弧形,不擋住后屋的光線,這就是大家相傳“讓墻于民房”的故事,這是最美好的“樹德”精神,體現了古鄣源人恭謙、禮讓、和諧之美德。踏上臺階,由八根大方柱穩穩托住大梁的前檐廊展現在眼前,方柱上嵌著一對木雕獅子,兩側墻上有兔、鹿、鶴、魚圖案的磚雕,寓意福、祿、壽、馀。正上廳橫梁懸掛一橫匾“樹德堂”,匾額左側懸掛了已故臺胞方平朗教授肖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方先生曾三次回鄉謁祖,在祠堂宴請全村男女老少,有一次還出資大修了方氏宗祠,這一事被村人雕刻記錄在下廳當年換上的冬瓜梁上。村里也曾將此處長期辟為方氏宗祠的學堂,開展公益教育,鼓勵督促一代代年輕人勤學苦讀。“施行德政,立德為天”,樹德就是樟源村的祖先們教育后人的名言警句。“樹德堂”至今仍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深遠的教育意義。
離開祠堂不遠就能看見醒目的“紅軍標語”。眾所周知,休寧流口山區汪村鎮田里村石屋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皖浙贛省委機關常駐地(與此相距僅十余公里),上面記載,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短短的六個月間,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皖、浙、贛、閩諸省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從事抗日宣傳,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方志敏途徑此村住了一晚,并在一座老房子圍墻上提寫了“要想救國必先打倒賣國的國民黨!落款是橫寫為“紅軍”,豎寫分兩排“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宣”(1986年休寧縣人民政府立碑保護)。紅軍標語,讓支紅的暗流涌動,撩起村民們保家衛國的激情,在山旮旯里撩起熊熊烈火,讓一代代后人都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艱苦卓絕的斗爭,激勵著后人奮發圖強,愛國報國。
靠山吃山要養山、靠水吃水要護水,在政府領導下,大家齊心整治環境,建設美好鄉村。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著最質樸的徽州鄉間民俗,用一份可貴的靜謐與簡單述說著原汁原味的徽州傳統民風。近年來,樟源里已上榜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除了鐘靈毓秀的地理位置,這與鄣源村底蘊深厚的文脈根基,以及氣正風醇的傳統文明是分不開的。如今的鄣源村已舊貌換新顏,物阜民康,成為休寧文化旅游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客服部 張昱)